“身處一個好時代,給了自己創業致富的機會;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,還有能力影響到更多的人。”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薛集鎮陳廟村3組的“雞司令”陳小峰,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笑稱自己是“雞司令”的陳小峰,今年剛滿40歲的,麾下有蛋雞1.8萬只。
只有初中學歷的他,17歲就去南方打工。2015年,在外打工的陳小峰,注意到家鄉薛集鎮發展蛋雞養殖產業,合作社+農戶+分紅”的運營模式,讓他動了心思。2016年3月,陳小峰抱著先試一下的心理,回鄉建成規模為1萬只蛋雞的養殖場。

萬事開頭難,談起創業初期,陳小峰是深有體會。
返鄉養殖蛋雞,場地選哪里?陳廟村委會很給力,把一處流轉后的土地租給他;創業資金哪里來?建設養殖場、投放雞苗,需要近100萬元的啟動資金,多年打工的積蓄只有20萬,杯水車薪而已。陳小峰聽說憑《下崗再就業證明》,可以到銀行辦理低息貸款。第二天就去老河口市行政服務辦事大廳,順利辦好了證明材料,從銀行貸款80萬元。
“政府鼓勵創業,利息只相當于商業貸款的一半;窗口辦事效率高,跑一趟,問題就解決了。”
2年以后,陳小峰注冊成立綠峰蛋雞養殖合作社,蛋雞養殖規模由1萬只擴展至1.8萬只,雞舍面積也翻倍了,而且實現了電氣化智能養殖。“添料、送水、清糞、控溫、調節空氣、空氣檢測預警、收集雞蛋,都是全自動化,操作時只需要按一下電鈕就行。”陳小峰說,偌大的雞舍,只聘請了2個工人,每天只需在收集雞蛋時工作2個小時。
薛集鎮把蛋雞養殖打造成了老河口市的一張農村產業名片,建成了養殖規模100萬只的標準化養殖小區1處,完成全鎮170余家養雞場設備改造,建成一座年加工雞糞能力7萬噸的綠美有機肥工廠,全鎮蛋雞養殖實現規范化、環保化。
養雞帶動村民發家致富,陳小峰被村民們推選為陳廟村3組的組長。
“大家伙兒相信我,支持我,我也會努力為大家做點事。”陳小峰說,經歷了創業初期的3年艱辛“爬坡”后,養殖場實現年銷售額近90萬元,逐步還清了貸款,創業信心滿滿。
陳小峰鼓勵并帶動有意愿的村民從事蛋雞養殖。他把自己掌握的養殖知識、智能化養雞技術和積累的養殖經驗向其他養殖戶推廣,還把自己積累的銷售渠道與其他養殖戶進行共享。目前,薛集鎮僅陳廟村就有16家蛋雞養殖場,養殖規模均在1萬只以上。
談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蛋雞養殖業帶來的影響,陳小峰說,“疫情嚴峻期間,外地的雞飼料貨車進不來,我們的雞蛋裝車后運不出去,真愁人。”
薛集鎮政府組織村干部、網格員與各個蛋雞養殖場對接,搭建網上銷售平臺,協調全市各大商超集中采購,聯系皮蛋加工企業訂單式采購,幫助養殖戶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。
2021年11月,“雞司令”陳小峰突然“走紅”了,可“走紅”的起因并不是因為養雞,而是12年前的一次善舉。
2009年冬天,陳小峰從廣東潮州返鄉,在老河口市一家電器廠打短工。有一天,他在下班路上看到一位穿著短袖、涼拖鞋的流浪漢,背著破布袋。聯想到自己當年背個袋子在潮州四處找工作的困境,陳小峰便上前打招呼,對方卻“咿咿呀呀”,直搖頭。
判定流浪漢是聾啞人后,陳小峰把他帶到附近小餐館,一頓飽餐,又騎上摩托車,把人帶回了30余公里外的陳廟村家里,更換御寒衣物。陳小峰說服家人,讓流浪漢住了下來,稱其“啞叔”。
春節過后,陳小峰再次去潮州打工。由于不知“啞叔”的戶口所在,看病的話,農村合作醫療則不能報銷,陳小峰臨行前就跟村衛生室交代,“啞叔”看病的花銷記在自己賬上。2016年,陳小峰返鄉創辦蛋雞養殖場后,照看“啞叔”更方便了。
2021年,經過薛集鎮派出所多方努力,“啞叔”遠在河北的親人終于聯系上了。16日,“啞叔”的外甥驅車前來陳廟村接舅舅回家。
陳小峰熱心收養“啞叔”12載的事傳開后,引起強烈反響。2022年8月,陳小峰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。
原本以為事情到此結束,沒想到1個月前,“啞叔”經過家人同意,并在家人的護送下,再次來到陳廟村,陪伴陳小峰常住在了蛋雞養殖場。“相處12年,‘啞叔’留戀著這里的好,我會照顧好他的!”
從“打工仔”到“雞司令”,再到“中國好人”,陳小峰說,“一個沒有上過多少學的年輕人,到有能力幫助別人,這是高速發展的社會給我的機會。”
為了有更大的能力幫助到更多的人,陳小峰近年購置了直播設備,忙碌之余,把日常養雞的場景、與“啞叔”在一起生活的瞬間進行直播,傳遞真善美和正能量。